关于第二个行动“火烧屋”,高颎是这么说的:长江以南,地下水离地面很近,不能挖掘地窖,敌人的所有军用储备物资,都只能存放在地面上,而库房一般都由竹子和茅草搭成。如果我们派出间谍,利用风势放火,等他们修复之后,咱就派人再烧,用不了几年,不管是民间的粮食还是官方的物资,都会被我们烧个精光。
高颎这两招显然都很阴损,跟长孙晟一门心思离间人家兄弟叔侄的做法有得一拼。不过,有道是兵不厌诈,在战场上,越损的招数,往往是成本最低而效用最大的。杨坚欣然采纳了高颎之策,果然不出数年,陈朝就被隋朝的一系列小动作搞得身心俱疲、财竭民困。
到了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当北方的突厥因忙于内讧而日渐衰落,再也构不成对隋朝的威胁时,杨坚终于把目光转向了陈朝。
一看天子有了南征之意,朝野上下立即闻风而动。杨素、贺若弼、高劢、崔仲方等人纷纷呈上平陈方略。正当隋朝举国上下摩拳擦掌之际,多年来一直困守江陵一隅的后梁小政权又不识时务地归降了陈朝,更是令杨坚怒不可遏。他愤愤地对高颎说:“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意思是,我身为天下百姓的父母,岂可因为隔着一条衣带宽的长江,就不去拯救那里的人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