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统一朝代,如秦、汉、隋、唐、元、明、清,在其统治末期,都发生过全国性大起义,所以很快就把封建统治搞垮了;唯有宋代情形特殊,开国不久即有兵变和民变发生,而且陆陆续续,没有间断止息过,这说明宋代社会阶级矛盾并不比别的朝代缓和。何竹淇先生编写的《宋代农民起义》一书,对宋代农民起义的次数做了统计,共有二百多次。实际上恐怕还远不止此;因为文献记录总是有漏脱的。宋代的农民起义事件,规模都不算大,例如最著称的三次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并不曾把川峡地区全部占领;方腊起义只攻占了杭、歙等6州52县;锺相在洞庭湖区的起义亦只据有19县,都不免昙花一现似的旋被镇压。这到底是甚么原因呢?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宋代民族矛盾特别严重,社会阶级矛盾受其制约,因此全国性的大起义难以形成。对此,我认为这种解释有些简单化,未必符合客观历史事实。例如明末满洲族势力兴起于东北,并没有使其时的农民大起义受其制约而不发生和发展下去。因此,我觉得还应从当时社会内部去作一些探索。
中国封建社会历时很长,如从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开始,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1840年)前为止,那就将近三千年了。时间长,社会变化就多,但从中唐以下(安史之乱始于755年)到赵匡胤建立宋朝,这两百多年是中国社会变化特别剧烈的时期。“由唐代的门阀士族和部曲、奴客、番匠、奴婢等旧的社会阶级结构,转变为宋代的官僚地主和佃客、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的社会阶级结构,这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阶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化。”[106]其重大变化还表现在:一些门阀士族的彻底崩溃;中央皇权指挥不动飞扬跋扈的军阀(藩镇);租庸调制无法执行,财政困难,而改行两税法;均田制从此坏而不再恢复,府兵制也相应废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