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差异发展经济
在武力统一北方后,太武帝拓跋焘认识到人们在意识形态上并没真正理顺,不能算是真正的统一。必须消除差异,发展经济,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于是,拓跋焘开始重用汉族士大夫,以此来帮助他提倡汉族先进文化,建立有效的政治制度,他多次下令要求各州郡官员延请汉族有识之士为北魏政权服务。在他的倡导与寻求下,一大批汉族的名儒学者,纷纷来到平城,可谓是人才济济。其中如崔浩、高允等汉人士大夫为北魏日益强大作出了重大贡献。
拓跋焘十分注意对鲜卑官员的汉化教育,在他继位不久就在京师城东办起了太学,并在学内祭祀儒学祖师孔子和他的弟子颜渊。公元444年,他又下诏规定王公大臣到卿大夫以及他们的子孙们都要进太学接受教育,学习经史。对于他自己的儿子,拓跋焘也选派了精通经史的儒学大师对其进行汉化教育。
对于一些拓跋贵族没有法制观念,任意贪污勒索现象,拓跋焘进行了整顿。早在公元431年,他就让司徒崔浩改定律令,20年后又令人进行了修订,要求制定出一部刑罚适中、有利于百姓的律制。最终,修订了391条律令,并向全国范围内颁布施行。同时,针对官员中徇私枉法、官官相护的作风,拓跋焘于公元437年下诏宣布全国的吏民都可以检举、告发不依法办事的官吏。这些措施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