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述“扬州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成就来看,扬州学者之治学在深、广两个向度上均达到了相当的水准,既精且博,绝非累世守一先生之言或缘词生训之朴学者可比。不仅主要代表如此,“扬州学派”其他代表人物的治学也大略如此,足见这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学术。这一学术所代表之学风,张舜徽先生曾准确地归纳为“能见其大,能观其通”,[36]或可直接概括为“通”(“扬州之学最通”)。所谓“通”,“首先体现在推广了求知的领域”。[37]与不少乾嘉学者仅钻研几部重要经传,连常见的史书都极少阅读的情形相比,扬州学者们的学术视野确实极其开阔,这已如前述。其次,对待学术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运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突破传注重围,不从事声气标榜并肯承认自身短处等,也是这一学风的具体体现。不过,仅仅这些,还不足以概括贵“通”的扬州学风的关键意义所在,必须把这一学风与“扬州学派”的基本特色——兼容并包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说明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兼容并包与求同存异还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概念,具体到“扬州学派”,它一方面指包容不同的学科门类和不同的观点、方法,将其融会贯通,如汪中所做熔铸各科、疏明大例的工作,阮元长于归纳,焦循长于演绎,两不相废。另一方面指打破门户。清儒治学,最讲门户,扬州学者极不满于此,[38]如焦循就竭力反对考据、汉学、宋学这一类名目,很想荡除这些狭隘名词,使学者不囿于门户,不执于一端;阮元也表现出折中汉宋、二者兼采的倾向。实则打破门户与融会贯通是相辅相成的。进而言之,这两者的结合才是对扬州学风——“通”的最好解释,也是此一学风的精髓和真正意义所在。
相关影视:oksn-273r 中文